2004年3月31日星期三

《媒体、大选、效应》

大选结束将近10天,许多人都认为,国阵之所以能够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而替阵会惨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新首相效应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导致票源回流。然而,如果从传媒学的角度来看,大选成绩会出现战情一面倒向国阵,当中的原因却是和媒体离不开关系。

从拿督斯里阿都拉接任我国第5任首相开始,就不断强调要为民服务,要听真话,要塑造清廉、有效率的国阵政府。因此,镁光灯下的阿都拉就是一位爱国爱民,言出必行,对贪污滥权深痛恶绝的国家领袖。

由于媒体能够通过重复描素某些人事,从而达到强化有关人事的形象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当这些形象或有或无意识地经由媒体放大,重复播放时,就能成功强化民众心目中的首相的形象(尤其是同样的讯息在短时间内大量的重覆释放,而民众又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验证这些讯息的真伪程度时),也产生了所谓的拉伯效应。因此,当大选来到,首相呼吁全民给他一个机会时,民众的反应都是很正面的。

相同的逻辑套在反对党身上,同样可以得到印证。

行动党自99年大选失利脱离替阵后,并没有真正恢复元气。由于不断面对党争,青黄不接的现象,再加上始终无法摆脱执政党作出的,有关勾结回教党的指责,因此当行动党在这届大选以哀兵姿态上阵时,就无可避免地被媒体描绘成一个处在生死存亡边缘,不惜背水一战的政党。不料这些形象在经过媒体无意识的大事渲染后,反而引发了选民的同情心,获取了不少的同情票,成功突围而出。所以哀兵政策能奏效,很大的程度是媒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帮上了一个大忙。

而公正党虽然作为替阵一份子,然而却长期被塑造为是为前首相安华而斗争的政治形象,因此当传媒不再报导安华事件时,安华效应只能逐渐消退,无法唤起民众的回忆。少了安华课题做后盾的公正党,因为无法突显追求多元种族政治的立场,而无法引起民众的共鸣。

由于这届大选只有7天的竞选期,因此传媒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性地采访报导某些人事。这样的情形对于那些依赖媒体获取有关政党,候选人讯息的民众来说,便会面对资讯不足的问题。再加上大选竞选期常常会被视为采访线上的敏感期,因此媒体在处理新闻时,都会比平时更为谨慎,从新闻的选择,篇幅的大小,新闻的切入角度,都会小心翼翼。

当民众无法在投票前获取足够资讯,无法通过媒体得到平衡报导时,就只能凭着过去累积的认知,以仅有的了解作出分析和判断。这样的情况对于长期拥有曝光率的执政党和某些党领袖来说,占尽了优势。

尽管理论上媒体是国家的第四权,但是基于我国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客观因素和政治环境,媒体在扮演着收放讯息的关卡时,又必须因应各种管制,由此而言,媒体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某一方褒或贬,到底是怯懦还是明智,就见仁见智了。

(刊登于:31/03/2004 《南洋商报》言论版-万言书《君无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