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20日星期五

《历史的认知》(原标题:《从新闻看媒体工作者的历史认知》)

许多人对于五月份的情感都是停留在劳动节和母亲节,但是事实上,五月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从二战到五四运动再到五一三事件,许多历史的血泪就这么巧地落在了五月份。而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特别是大马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五月更是尤其其重要(特别是在发生了528事件之后),因为社会对于新闻自由的坚持和理想,就从五月开始,而媒体工作者对于自身有怎样的反省、要求和期许,也应该从五月开始。

如果说,新闻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那么负责报导新闻的媒体工作者便是另类的历史工作者。今天的新闻工作者选择怎样对待自己的事业,在报导过程中或全力以赴或敷衍了事;或据实报导或夸大事实(或掩盖事实);或不偏不倚或有所偏帮都将形塑明天的观众对过去的历史的认知。今天的新闻报导在成为明天的历史之后,有没有足够的诚信度让未来子孙用作为日后检验历史的借镜以及学习和追求进步的典范,新闻工作者乃至媒体机构其实都背负一定的历史责任。

各民族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对友族的了解,甚至是对他国过去的认知,媒体都可以通过信息的力量,为事件相关者缔造更鲜明的集体记忆,进而激发起共同的情感,强化社群的认同和参与。从国父东姑阿都拉曼追求自由,争取国家独立的国庆日报导,到国际社会纪念一战、二战;新闻报导,都让后人能够从阅听新闻过程中参与历史、了解历史、寻回历史的认同。

身为媒体工作者,要扮演的就是社会的眼睛,时刻为善忘的阅听群探路。像许多发生在国内的新闻事件,从被挑起、作出解释、承诺改善、再到结束,其实每一个细节都再重复过去,但是民众就是善忘,不曾察觉。而如果媒体也选择了沉默,不曾提醒、要求检验、检讨、兑现,什么问题也只能周而复始,没有获得解决的一天。媒体除了愧对社会大众的寄望,也间接成为政策弊端下的帮凶。同样的,如果新闻工作者否定了(抑或是忽视了)自己的责任,历史的记忆也就会像513事件一样逐渐被遗忘。

(刊登于:20/05/2005 《东方日报》名家版《胡榭歌台》)

2005年5月14日星期六

《向吸烟说不?》

卫生部日前宣布将重新检讨“向吸烟说不!”运动,以便可以在施行方法和宣传管道方面作出改善,在推出第二期的反吸烟运动时,取得更大的成效。尽管卫生部这样的做法,让人感觉后知后觉,但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卫生部的诚意和努力还是值得鼓励的。

众所周知,吸烟已经成了我国近年来的一种新生活文化。根据卫生部的数据,我国每年都会有1万人死于和烟草有关的疾病,平均每天有28人因为吸烟而死亡。我国的烟客人数也在这10年间增加了25%,当中又以青少年和年轻女性烟客的增加幅度最大(我国每天都会有50名青少年成为新烟民,女烟民则在短短的10年间,从3%增加到8%),单是18岁以上的年轻烟民就占了全国烟民的25%,总人数高达360万人。

年轻烟民和女性烟民人数日益增加,显示了年轻一辈非但没有因为教育水平提高,而意识到吸烟所带来的后遗症,反而基于各种理由,如吸烟可以帮助减肥、消除压力;吸烟是有型、时尚的表现等,而学习吸烟。

更重要的是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吸烟并不是“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而是“能或不能(可以或不可以)”的问题,例如“小孩子不能(不可以)吸烟,只有大人能(可以)”。

民众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要性缺乏认知,说明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以及政府在反吸烟工作上的乏力。由于缺乏长期有效和有系统的规划,反吸烟政策只能沦为昙花一现,根本无力阻挡烟的浪潮。再加上现代社会人们消费能力普遍增强,即使政府每年都在财政预算中调高香烟税,但还是没有对烟民造成太大的影响。

卫生部之前宣布将从今年7月1号开始,严格实施2004年烟草管制条例,包括减少公开售卖香烟的场所、只限发售20支的包装香烟、把禁烟区扩大到膜拜场所、酒店接待厅及公共厕所,以及在香烟包装上印有图文并茂的严重危害健康的字眼等;人力资源部也计划从5月开始,实施“室内空气素质条例”,强制雇主在办公室、咖啡厅、工厂休息室、赌场、酒吧、舞厅、卡拉OK歌厅等,必须确保室内职场的空气指数符合卫生水准,以保障员工的健康。

这种种举措当然应该支持和欢迎,但是若要成功塑造无烟文化,禁烟运动就必须注入更多的诚意和决心,否则将在未来,在反吸烟宣传、医疗服务费用、人力资源等方面赔上更大的代价。

(刊登于:14/05/05 《东方日报》名家版《胡榭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