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0日星期一

《当传统遇上现代。。。》

还记得小时候住在外婆家,有事没事就喜欢往附近的一间咖啡店里钻,看叔叔阿姨们如何用传统的咖啡袋调制咖啡,如何煮生熟蛋,如何在面包上涂抹加央奶油,为客人蒸(烧)面包。店里头热闹的叫喊声、收音机传来的怀旧老歌、老式风扇因为开得太大而发出的“弗,弗,弗”声,声音无论再大都始终无法打断老公公、老婆婆和朋友们闲话家常或是悠闲看报的兴致。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老的离去之后,年轻的客人越来越少,咖啡店因为抵不过发展的步伐,最终被迫关闭。同时期附近的其他咖啡店,有些因为被征用作为其他发展用途,有些因为抵不过西式咖啡厅的竞争,也都纷纷结束营业。

正当我以为首都一带的传统咖啡店可能会就此没落时,却又发现近年来,不少传统饮食店开始悄悄地开设在购物商场内,像售卖三间庄猪肉丸粉的专卖店,附售咖啡奶茶、生熟蛋、烧面包的餐厅等,纷纷以舒适和别致的装潢,还有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出现在民众面前,强攻中产消费者的市场。在回归传统的潮流趋势下,这些饮食店很快地就招徕了许多生意,吸引了各阶层和年龄层的客人。

对于许多距离那遥远年代的现代城市人来说,走入这些店犹如走入时光隧道,吃着里头售卖的传统饮食犹如细嚼岁月的味道,童年的美好回忆又再度被勾起。因此,店里的食物不一定得要好吃,售价不一定得要便宜,客人要的只是一个延续童年回忆的机会。

不过,当咖啡端上来没多久,就因为商场、店里的空调开得太大而迅速变凉;当前来招待的侍者不再是熟悉的脸孔,而是语言不通的外国客工;当店里的空气不再飘着浓浓的人情味,而是一种因为距离和陌生而产生的疏离和孤独,所谓的“传统”还保有原来的味道吗?

现代人都富有,可以为传统披上华丽的现代面纱,但是却忽略了传统不能只有形式,没有灵魂。当传统变得可以用金钱购买,而不再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去保护,所谓的复兴传统,精神在哪里?

(刊登于:20/06/2005 《东方日报》名家版《胡榭歌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